羊樓洞青磚茶的生產(chǎn)工藝
羊樓洞青磚茶壓造,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最初不叫磚茶,而叫帽盒茶。經(jīng)人工用腳踩制成橢圓形的茶塊,形狀與舊時的帽盒一樣。每盒重量正料7斤11兩至8斤不等,每3盒1串。經(jīng)營這種茶的山西人,叫盒茶幫。羊樓洞青磚茶生產(chǎn)方法也由晉商開創(chuàng)。
康熙年間用腳踩制成磚。清人葉瑞延《莼蒲隨筆》記述:“聞自康熙年間,有山西沽客購茶于邑西鄉(xiāng)芙蓉山,洞人迎之,代收茶,取行傭。……所買皆老茶,最粗者踩作茶磚,仍號‘芙蓉仙茶’。”壓制方法為:“把老青茶葉放在蒸籠中,用蒸鍋蒸軟,再倒入模型中,放在木架壓榨器中,借杠桿力壓榨好,移出時,在模型中托出,放在閣樓上,任其自然干燥。”,數(shù)日后即可裝箱起運。精制方法可簡單描述為:將原料(毛茶)收進之后,不經(jīng)發(fā)酵階段,使水分發(fā)揮,用刀切斷,長一寸多,經(jīng)過分篩后(篩路與包心同)用蔑簍踹裝,簍高九寸,每簍裝茶七斤十二兩。裝簍時,在地上挖一土洞,深九寸,將簍套入,一人雙手拉麻繩,雙腳在簍內(nèi)壓至茶葉已緊時停止,用棕葉遮蓋,再用圓形篾罩將口封閉,用麻繩縫合,然后三簍相連,放入長三尺的大蔑籮內(nèi)。最后用竹篾編成十字形捆縛腰部,放入杠桿下加以壓力,使形狀大小相同。
清蒲圻貢生周順倜也寫過關(guān)于制磚茶的一首《莼川竹枝詞》:茶鄉(xiāng)生計即山農(nóng),壓作方磚白紙封。另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jiān)制自芙蓉。詞后還有注解:“每歲西客于羊樓司、羊樓洞買茶,其磚茶用白紙封,外粘紅紙,有本號監(jiān)制、仙山名茶等語。”
咸豐年以前主要以“土法”為主,全未有使用新式機器者,主要分為九種手續(xù),即晾青、搓揉、發(fā)酵、烘焙、分篩、壓制、修磚、晾磚、裝箱。
1、晾青 晾干茶園所采青葉。先把竹席或竹簟放日光中,在上面散布青葉,鋪以薄層為最佳。時時用手翻動,使茶葉干濕得以均勻。曝干程度如何以依經(jīng)驗為斷。大概等到青葉變深青色,葉梗柔軟可以屈曲不斷為適度。晾青極為重要,過與不及,影響茶葉產(chǎn)品質(zhì)量。如遇陰雨,放置茶葉在室內(nèi),用風扇送爐火熱氣,既受光線作用,又受熱氣效力,曝干極為迅速。如果是在薄暮采摘的青葉,來不及日曬,就撒布在空氣流通室內(nèi),到第二天早晨已略干燥,再放置在太陽下面,以加快晾干速度。
2、搓揉 青葉曝干適度后,于是進行第二道手續(xù)——搓揉。首先將晾青后的茶葉搓卷成緊細條,這樣綠葉中所含細胞因搓揉而破裂,胞內(nèi)汁液流出。再三搓揉,反為葉條所吸收。日后泡茶時,味極濃厚。如果葉中汁液未流出,即使泡太久味道也不會很濃。茶農(nóng)往往把茶葉放在竹萹上,用手搓揉。這種方法較為適宜,只是速度不是很快;蛘邔茶葉放在木桶內(nèi),人進入桶內(nèi)用腳揉搓。這種方法雖揉搓力較強,速度較快,但用腳揉搓難免不衛(wèi)生。所以,大多用手揉搓,主要方法為:將晾青后的茶葉放在竹萹上,用手揉成團塊。再解散團塊,再行揉搓。這樣反覆數(shù)次,葉片變?yōu)閯蚣毴彳泩A茶,使汁液含蓄于條內(nèi),約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