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貢茶|中國茶史
佳。宋哲宗紹圣年間(公元1094~1098年)又創(chuàng)造了“瑞云祥龍”。至宋徽宗大觀(公元1107~1110年)初,皇帝趙佶著《大觀茶論》,認為白茶是茶中第一佳品。當(dāng)此之時,又創(chuàng)制三種細芽及“試新”、“貢新”,即: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制造“御苑玉芽”、“萬壽龍芽”,大現(xiàn)四年(公元1110年)又造“無比壽芽”、“試新”,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造“貢新”。自創(chuàng)三色細芽后,“瑞云祥龍”又似居細芽之下了。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一個善于造茶獻媚的轉(zhuǎn)運使鄭可簡,別出心裁,創(chuàng)制了一種“銀絲水芽”,即“將已精選之熟芽再剔去葉子,僅存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即模型),有小龍暴露蜿蜒其上,號‘龍團勝雪’!饼堷P團茶發(fā)展到“龍團勝雪”,其精美可算達到極點了。整個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間,北苑貢茶的制造技術(shù)不斷改進,先后創(chuàng)造出的貢茶品目,就有四、五十種之多。
宋代貢茶的制造廠,是以焙為單位計算的,同時有官焙也有私焙。據(jù)丁謂的統(tǒng)計,宋朝初期從南唐移交下來的茶焙,公私合計共有1336焙。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中記載有建安官焙32所,具體焙名及分布是:“東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龍焙一,乳桔內(nèi)焙二,乳桔外焙三,重院四.壑嶺五,謂源六,范源七,蘇口八,東宮九,石坑十,建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開山十四。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一,蒙洲東二,汾東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際會七,謝坑八,沙龍九,南鄉(xiāng)十,中瞿十一,黃熟十二。西溪之焙四:慈善西一,慈善東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一,豐樂二。”這些官焙是專造貢茶的,無論土質(zhì)、水質(zhì)、栽培、采摘、揀芽、制茶技術(shù)等均屬一流,在宋代,確實可稱建安茶品甲天下。
宋代初期,北苑貢茶數(shù)量并不多,據(jù)《宜和北苑貢茶錄》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僅獻五十片,后次第增加,至宋哲宗元符(公元1098~1100年)時,以片計,竟達一萬八千,與初期校,已多數(shù)倍焉。然亦不能稱盛,至于今(宋徽宗宣和年間)已達四萬六千一百余片矣?梢娝未痹坟茶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北苑貢茶的品目,據(jù)熊苦《宣和北苑貢茶錄》載,計有40多個:貢新、試新、白茶、龍團勝雪、御苑玉芽、萬壽龍芽、上林第一、乙液清供、承平雅玩、龍鳳英華、玉除清嘗、啟沃承恩、云葉、雪英、蜀葵、金錢、玉華、寸金、無比壽芽、萬春銀葉、宜年寶玉、玉清慶云、無疆壽比、玉葉長春、瑞云翔龍、長壽玉圭、興國巖、香口焙、上品揀芽、新收揀芽、太平嘉瑞、龍苑報春、南山應(yīng)瑞、興國巖揀芽、興國巖小龍、興國巖小鳳(以上號稱細色)。揀芽、大龍、大風(fēng)、小龍、小鳳(以上號稱粗色)。還有瓊林毓粹、治雪呈祥、壑源佳品、旸谷先春、壽巖卻勝、延年石乳等。
以上北苑貢茶,多數(shù)是以雅致祥瑞之意命名,以討得宮廷皇室的歡心。
上述貢品茶,一年分十余綱(次),先后運至京師(現(xiàn)河南省開封市)。惟“白茶”和“龍團勝雪”,驚蟄前(三月初)即行采制,十日而完工,以快馬于中春(三月)運抵京師,是以號曰“頭鋼”!坝裱俊币韵拢老群箜樞,及至獻畢,復(fù)已過半矣。歐陽修詩中有句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試新茶!苯ò玻ńóT)離京師(開封)三千五百里,每年采制新茶開始時,都要舉行開焙儀式,監(jiān)造官和采制役工,都要向遠在京師的皇帝遙拜。造出第一批新茶,快馬直送京師。
北苑貢茶的采制技術(shù)十分講究,據(jù)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1186年)介紹,基本過程是:采茶、揀、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復(fù)數(shù)次、研茶、壓模(造茶)、焙茶、過沸湯、再焙茶過沸湯反復(fù)數(shù)次、煙焙、過湯出色、晾干。
采茶:規(guī)定在天亮前太陽未升起時開始采茶,因夜露未干時茶芽肥潤,制成之茶色澤鮮明。北苑鳳凰山上有打鼓亭,采茶時節(jié),每日五更(晨4時)擊大鼓,令群夫在鳳凰山集合,監(jiān)采官發(fā)給每人一牌,入山采茶,并規(guī)定一律用指尖采摘,以防茶芽受損,至上午八時鳴鑼召回采茶群碨,防止多采。上鳳凰山采茶者日雇250人 。
揀茶:因采來的茶葉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一芽二葉)、烏蒂等,選出形如鷹爪的小芽用作制造“龍團股雪”和“白茶”。制龍團勝雪的小芽先要蒸熟,浸入水中,剔出如針的單芽稱“水芽”。從品質(zhì)來講,水芽最佳,小芽次之,中芽再次。紫芽、白合、烏蒂均不用,一旦混入,茶餅表面將有斑駁,且色濁味重。
蒸茶:選用的茶芽經(jīng)反復(fù)水洗清潔,置甑器中,待水沸后蒸之。蒸茶要適度,不宜過熟或不熟,過熟則色黃而味淡,不熟則色青而易沉淀,且有青草味。
榨茶:榨茶前將蒸熟的茶芽(稱茶黃)淋水洗數(shù)次,促其冷卻后,用布包好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置大榨床,壓榨去膏(除去多余的茶汁)。如果是水芽,要用高壓榨之。壓后取出搓揉,再壓榨(稱翻榨),反復(fù)進行至壓不出茶汁為止。這一點與顧渚貢茶制法不同,顧渚茶畏膏流失,而北苑貢茶則畏出膏不盡,否則團餅茶色濁而味重。
研茶:研茶工具,以柯為杵,以瓦為盆。將榨過的茶葉置陶盆中,用椎木研之。研之前先加水(鳳凰山上的泉水),以每片茶的數(shù)量定加水量,如制龍團勝雪與白茶,每片加水十六杯,制揀芽加水六杯,小龍加四杯,大龍鳳加二杯,其余均為十二杯。邊加水邊研,每杯必至水干茶熟而后研之,茶不熟,茶餅面勻,且沖泡后易沉淀。
壓模(稱造茶):將研好的茶葉裝在刻有龍鳳花紋的圈(模)中,壓緊造(固定形狀的茶),取出團餅茶攤在笪(竹席)上,稍干后進行烘焙。
焙茶(稱過黃):先在烈火上焙之,再過沸水浴之,反復(fù)三次后,進行文火(燒柴)煙焙數(shù)日至干,火不宜大,也不宜煙。煙焙日數(shù)依(餅茶)之厚薄而定,薄者需焙10~15日,薄者6~8日已夠。
過湯出色:焙干之餅茶,使其過湯(沸水)上出色,出色后置密室,急以扇扇之,則色澤顯自然光瑩。
宋代貢茶,以建安北苑貢茶為主,每年制造貢茶數(shù)萬斤,除福建外,在江西、四川、江蘇等省都有御茶園和貢焙。江西(贛州)后因群眾反對而廢止。
(程啟坤)
宋代貢茶
中國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