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因清代帝王愛喝成貢品
中國茶的歷史很長,已有很多著作記述。但是,由微生物發(fā)酵而成的普洱 茶究竟是什么時候被人們發(fā)現(xiàn),什么時候進入歷史的?我見到過一些整理文字,顯然都太書生氣了,把偶爾留下的邊緣記述太當一回事,而忽略了實際發(fā)生的宏大事實。那么,就讓我把普洱 茶的歷史稍稍勾勒一下吧。
中國古代,素來重視朝廷興亡史,輕忽全民生態(tài)史,更何況云南地處邊陲,幾乎不會有重要文人來及時記錄普洱 茶的動靜。唐代《蠻書》、宋代《續(xù)博物志》、明代《滇略》中都提到過普洱 一帶出茶,但從記述來看,采摘煮飲方式還相當原始,或語焉不詳,并不能看成我們今天所說的普洱 茶。這就像,并不是昆山一帶的民間唱曲都可以叫昆曲、廣東地區(qū)的所有餐食都可以叫粵菜。普洱 茶的正式成立并進入歷史視野,在清代。
幸好是清代。那年月,世道不靖,碩儒不多,普洱 茶才有可能擺脫文字記述的陷阱,由“文本文化”上升到“生態(tài)文化”。歷來對普洱 茶說三道四的文人不多,這初看是壞事,實質(zhì)是好事。普洱 茶由此可以干凈清爽地進入歷史而不被那些冬烘詩文所糾纏。吃就是吃,喝就是喝。咬文嚼字,反失真相。
由于清代帝王愛喝,普洱 茶也就成了貢品。既然成了貢品,那就會引發(fā)當時上下官僚對皇家口味的揣摩和探尋,于是普洱 茶也隨之風行于官場仕紳之間。朝廷的采辦官員,更會在千里驛馬、山川勞頓之后,與誠惶誠恐的地方官員一起,每年嚴選品質(zhì)和茶號,精益求精,誰也不敢稍有怠慢或疏忽。普洱 茶,由此實現(xiàn)了高等級的生命合成。
從康熙、雍正、乾隆到嘉慶、道光、咸豐,這些年代都茶事興盛。而我特別看重的,則是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1909年),主要標志是諸多“號級茶”的出現(xiàn)。
“號級茶”,是指為了進貢或外銷而形成的一批茶號和品牌。品牌意識的覺醒,使普洱 茶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經(jīng)典時代”,以后的一切活動也都有了基準坐標。我們今天還能夠“叫得應(yīng)”的那些古典茶號,像宋云號、元昌 號以及大名赫赫的宋聘號,都創(chuàng)立于光緒元年。
由此帶動,一大批茶莊、茶號紛紛出現(xiàn),說像雨后春筍,并不為過。
只想帶著點兒私心特別一提:元昌 號在光緒元年創(chuàng)立后,又在光緒中期到易武大街開設(shè)分號而建立了福元昌 號,延綿到20世紀還生機勃勃,成為普洱 茶的“王者一族”。這個茶莊后來出過一個著名的莊主,恰是我的同姓本家余福生先生。
就像我曾經(jīng)很艱苦地抗議自己的書籍被盜版一樣,余福生先生也曾借著茶餅上的“內(nèi)票”發(fā)表打假宣言:“近有無恥之徒假冒本號……”,我一看便笑了,原來書茶同仇,一家同聲,百年呼應(yīng)。
這事也足以證明,直到百年之前,普洱 茶還不知如何來說明自己。這種現(xiàn)象,從學術(shù)上講,它還缺少“對自身身份的理性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