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清代兩江總督與安化黑茶不得不說的那些故事
安化地靈人杰,從安化茶鄉(xiāng)孕育出的名人,對安化茶更有至深的、永遠也揮之不去的深情。他們情系安化茶,品飲家鄉(xiāng)茶,在推動安化茶和茶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上都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陶澍的家鄉(xiāng)安化小淹。在資水沿岸,到處都是茶山、茶樹、茶園;育茶、采茶、制茶是當?shù)?a href='http://correa.cn/'>茶農(nóng)的主要勞動:出售茶葉,更是農(nóng)民的一筆大宗收入。陶澍從小就和茶葉打交道,特別是每年谷雨節(jié)前后,正值茶葉收獲季節(jié)和茶葉加工的緊張時刻,茶農(nóng)全家出動,婦女上山采茶,男人加工制作,小孩也未閑著。陶澍從小手巧,是采摘茶葉的好手。每天清晨,肩背竹制的背簍,胸抹方形圍巾,踏著晨霧,上山采茶。這時,婦女和兒童們你歌我唱,比歌、對歌滿山遍野,一片喜悅,陣陣歡情。
陶澍對茶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了解深刻,在他的文集中有許多描述少年時采茶、制茶、品茶的情節(jié)和體驗茶農(nóng)生活的詩。
才交谷雨見旗槍,安排火坑打包箱.
芙蓉山頂多女伴,采得仙茶帶露香。
身背竹簍上山崗,白云深處歌聲昂.
十指尖尖采茶葉,笑語陣陣比情郎。
詞中的芙蓉山在安化縣境內(nèi),主峰1472米,高山云霧繚繞是安化出好茶的產(chǎn)地之一。然而最盛者,莫過于安化縣境內(nèi)“上下百余里間,萬山重疊,茶樹林立”的資水兩岸的苞芷園、小淹、邊江、江南、唐家觀、黃沙坪、東坪、酉州、云臺山、馬轡市等古集鎮(zhèn)所屬的“六洞茶”、“高馬二溪茶”、“云臺山茶”等地域優(yōu)質(zhì)茶業(yè)產(chǎn)地。
清時安化盛產(chǎn)紅茶和黑茶,紅茶洋人喜之,黑茶行銷西北各省,俄人亦有購用者。春夏茶市既開,男婦云集,晝夜行人不絕,其繁盛不減通商大埠。
陶澍(1778~1839年),字子霖,號云汀,安化小淹人,出身塾師之家,少年隨父陶必詮就讀,發(fā)奮有志,成績迥異。乾隆六十年(1795年)進學,嘉慶五年(1800年)中舉,七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十年授編修。歷任布政使、鹽政史、巡撫等要職,道光十年(1830年),升遷兩江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二日,病逝于督府,晉贈太子太保,謚“文殿”。陶澍一生清廉,勤于政務,手不釋卷,善于發(fā)現(xiàn)和舉拔人才,如林則徐、魏源、包世臣、左宗棠、龔自珍等,均成為一代名臣和學者。
在陶澍故里,現(xiàn)在還保留與陶澍有關的景觀有:印心石屋、陶澍陵園、仙龍吐珠、風雨迎賓、仙蛙對峙、紗帽傳奇、七星閃光、龜蛇戲斗、石龍過江、三公搶印等,引得無數(shù)游客留連駐足。
陶澍作為一代名臣,文學功底深厚,且對家鄉(xiāng)的茶葉感情至深。在北京翰林院為官時,努力把安化茶推向全國。嘉慶二十年(1815年)春節(jié),陶澍邀請在京的消寒詩社成員吳嵩梁、陳用光、謝階樹、胡承洪、錢儀吉、朱蘭友等人到自家寓所,共飲安化茶。陶澍首先吟五言長詩一首,詳細介紹了安化茶的特色,歷史及其生長培育,堪稱安化茶的史詩:
尚憶茶始犁,時維六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