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壺”和修身文化
的壺中看不中用,不方便喝茶,那么他們在這個行業(yè)里根本就混不下去,連飯都吃不上。
如今制壺,如果不考慮實用,僅僅把心思放在如何把壺做成小船、小車、小人兒、小動物上,你做得再像,也只能算是雕塑。不是說有個蓋、有個把、有個嘴就叫壺,壺是有很多內(nèi)涵的。反正我買壺的時候,即使壓根兒就不打算用,也要端起來試試手感,或者注入水試試水感。靜下來還得看壺體造型與附件配置的比例是否恰當(dāng),口蓋關(guān)系是否緊密通轉(zhuǎn),平整妥帖,倒茶時有無落帽之憂,方壺和筋紋壺的蓋是否從各個方面蓋上去都能和頸肩吻合,壺的裝飾內(nèi)容與壺的形體是否和諧統(tǒng)一。上品是行神兼?zhèn)、氣質(zhì)好、品位高的壺,只有這樣的壺才能久玩不厭,愈養(yǎng)愈愛,越用越有通靈之感。我見了那些過分雕飾、外華內(nèi)虛、百無一用的壺,就如同見了庸俗淺薄之人,白給我也不要。這也就是說,只有好壺值得養(yǎng),值得養(yǎng)的是好壺。
在飲茶中養(yǎng)壺 ,是最為方便的。用紫砂壺沏茶,第一遍注入壺中的沸水用以洗茶,往往不喝,倒在公平杯里。然后將公平杯里的茶水澆在周身已經(jīng)發(fā)熱的紫砂壺上。澆在壺上的茶水容易被壺?zé)嵴舭l(fā),同時也容易被壺體表面吸收,紫砂壺由此得到茶水的滋養(yǎng)。但是在很多地方,第一遍茶水因香味撲鼻,飲茶者是舍不得放棄的。泡茶次數(shù)越多,壺吸收的茶水就越多,壺胎吸收到一定程度,就會透到壺表發(fā)出潤澤如玉的光芒。平日養(yǎng)壺 一般選用綠茶,因綠茶性溫,養(yǎng)出壺來包漿自然均凈。有些人本愛喝綠茶,卻因養(yǎng)壺 而改喝紅茶,認為紅茶顏色較深,養(yǎng)壺 見效較快。但我見他們用紅茶養(yǎng)出來的壺往往花里胡哨,顏色不夠沉靜。所以泡茶葉以當(dāng)年產(chǎn)新茶為佳。茶葉的等級不宜過低,越是紫砂壺精品越要上等茶葉。泡茶的水也要質(zhì)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礦泉水。
無論是新壺還是舊壺,養(yǎng)壺 之前要把壺身上的蠟、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凈。紫砂壺最忌油污,一旦沾油必須馬上清洗,否則泥胎吸收油垢后會留下難以消除的痕跡。上海收藏家沈嘉祿對不珍惜愛護紫砂壺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深有體會,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前年春天的一個周末,在上海福佑路舊工藝品市場看到一個攤主正在出售一把舊壺,其中一把正是壺身如樹皮,壺把如樹根,壺蓋如瓜蒂的仿供春壺,拿起細看,色澤深褐,如古今鐵,包漿較亮,壺身用手指奈的螺紋隨意而有天趣,輕叩之下,聲響悅耳,當(dāng)即強按欣喜以八十元購得;丶野淹,復(fù)見壺蓋內(nèi)攜有寶珍二字,查閱了有關(guān)資料,也不識制壺者為何許人。
直到前不久九華山仁德法師攜百歲宮佛茶來瀘弘揚茶文化,由百年老店程裕新茶莊設(shè)素齋洗塵,我有幸叨忝末座,席間有機會請教江南壺王許四海先生,他當(dāng)即說:“這肯定是民國時期的名家李寶珍的作品!蔽衣犃松醺行牢。不過那把壺的主人肯定不識也不愛惜此件寶貝,我把玩之余就用來泡茶想嘗一嘗老味道,卻不料壺里有一股汽油味沖鼻而來,一壺茶即刻就壞掉了。我用清水洗滌多次甚至多次用熱水泡煮也未見味道散去,看來已深深地滲透到紫泥里之中了,非?上,忍不住要罵那把壺的前主人簡直是暴殄天物了。正應(yīng)著此壺一個“供”字了。紫砂按壺具有高密度的氣孔,砂料越好,對異味越敏感。本來是泡綠茶的壺,主人偶爾泡了一次花茶,有經(jīng)驗的壺友一聞茶水,馬上就會對壺的主人指出:這把壺原先不是泡這種茶的。有些人不知道紫砂名壺的珍貴,拿它盛醬油、醋、湯藥,甚至找不到煙灰缸就拿它來替代,其實是毀了這把壺。再想刷洗干凈用來喝茶,已經(jīng)不是味兒了。
新壺的外表總不及用過的那么光澤,這是因為新壺通常保留著泥土的本色,有一股土腥味,顯得粗、燥、亮。而用過的舊壺則表現(xiàn)為細、潤、柔,這是壺內(nèi)石英分子在不斷冷熱水交替中發(fā)生變化,再加上持壺者悠悠品茗總是用手摩挲的結(jié)果。欲除去新壺的土腥味,可以用沸水將其內(nèi)外沖洗一次,除去表面塵埃,放在茶水中煮,并根據(jù)砂料情況調(diào)節(jié)煮壺的火候和時間。紫砂壺體壁內(nèi)有雙重氣孔結(jié)構(gòu),使壺透氣而不滲水,并容易吸收茶水,除去土腥味,留下濃郁茶香。
也有人提出,將豆腐放進茶壺內(nèi)煮1小時,豆腐內(nèi)的石膏有降火的功效;將蔗切開放在煲內(nèi)與壺一起煮1個小時,蔗的天然糖分能讓壺得到滋潤。壺的表面往往會積有茶漬,這就需要用養(yǎng)壺 毛筆或軟毛刷在壺面經(jīng)常刷洗,以保持清潔。洗刷時不要使用清潔劑,避免破壞包漿,有時雖然壺洗干凈了,但清潔劑氣味卻難以去盡。通過經(jīng)常擦拭、洗滌,壺的表面亞光自然漸起,而且越用越光亮,形成包漿(葆漿)。真正的包漿牢固地附著在壺體上,成為壺身的一部分,沉著寧靜,古樸高雅,用高溫高壓或清洗劑沖洗都沖刷不掉。具有這種包漿的壺,品位不俗,可做文房雅供。
也有人為使紫砂壺快生亮光,用油手或油布在壺身上頻繁揩擦,這樣出現(xiàn)的光,若膩滓爛斑,稱為“和尚光”,浮在壺的表面。假如用清洗劑一洗,壺上的浮光隨即退去,露出一塊一塊的垢疤,花里胡哨,很不好看,壺的身份反而因此降低。急于作包漿,欲速則不達。
養(yǎng)壺 重點在保持壺的清潔。清代吳騫《陽羨名陶錄》云:“每見好事家,藏列頗多明制,而愛護垢污。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寶其舊色爾!恢髯用刹粷嵖俺湎玛惙褚宰⒄茶,是藐姑射山之神人,安置煙瘴地面矣,豈不舛哉!”因此,要養(yǎng)好壺千萬不要使壺身沾上油污垢物。泡茶完畢,要將壺內(nèi)茶渣用清水洗凈,將壺晾干,不積濕氣,以免產(chǎn)生異味。
《綺情樓雜記》里有個故事,說的是福建的一個富翁,嗜茶成癖。一天來了個要飯的靠在門上,看著富翁,說:“聽說您家的茶特別好,能否讓我品嘗一杯?”富翁笑笑,說:“你懂茶嗎?”那乞丐回答:“我以前也是富翁啊,喝茶才破的產(chǎn),故而落到要飯的地步!备晃桃宦,同情了,叫人把茶捧出來。乞丐喝了,說:“茶倒是不錯,可惜還不到醇厚的地步,因為茶壺太新之故。我有把壺是昔日常用的,至今還帶在身邊,雖饑寒交迫也舍不得賣!备晃桃獊硪豢,這壺果然不凡,造型精絕,同色黝然,打開蓋子,香味清洌,用來煮茶,味異尋常,就打算買下來。乞丐說:“我可不能全賣給你,這把壺,價值三千金,我賣給你半把壺,一千五百金,用來安頓家小,另半把壺我與你共享,如何?”富翁欣然許諾,乞丐拿了那一半的錢,把家安頓好了。以后每天都到富翁家里來,用這把壺烹茶對坐,好像是老朋友一般了。聽了這個故事,雖然弄不清這把壺的材質(zhì),但是使人相信了:對于飲茶來說,一把好壺是多么的重要。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足見茶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千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由于各地飲茶習(xí)慣的不同,用的茶具也不盡相同。東北、華北一帶使用的茶具多為大瓷壺或用蓋瓷杯;西南一帶常用的有上有茶蓋、下有茶托的蓋碗;廣東、福建一帶喜用一套特別小的紫砂茶具或玻璃茶具。藏族、蒙古族多用木制茶具(貴族家的木碗鑲銀包邊)或銅、鋁等金屬茶具。不同的茶具,折射出各地不同的飲茶風(fēng)情,不可能也不應(yīng)該強求一律,但是在自然條件和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使用紫砂壺畢竟比使用普通單調(diào)的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更能體現(xiàn)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在現(xiàn)代生活中,飲茶是一種養(yǎng)生之道,一種休憩之道,一種安寧之道;使用飲茶之器中最具文化特色的紫砂壺,能令人更加領(lǐng)悟得到養(yǎng)生之有益、休憩之必需、安寧之可貴。
“養(yǎng)壺 ”和修身文化